康乐福学习管理

 

活到老学到老。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合理的要求叫做锻炼,不合理的要求叫做磨炼。你感觉不舒服的时候,就是成长的时候

亨利·福特:“任何停止学习的人都已经进入老年,无论在20岁还是80岁;坚持学习则永葆青春。”

莫言:“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机会永远是留给最渴望的那个人,学会与内心深处的你对话,问问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静心学习,耐心沉淀。”

心态是成功的基础,目标是成功的殿堂,时间是成功的效率,学习是成功的源泉,行动是成功的保证

人生有两大悲哀:结婚之后不再恋爱;毕业以后不再学习。

科学就是物理学,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

1. 学习提高的重要性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21世纪最重要的管理将是对知识员工的管理。”

联合国已对新时期的文盲作了新的界定:不会主动寻求新知识和不会运用现代技术的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思进取,不学习及使用新的知识和工具的时候,你就加入了21世纪的新文盲的大军。

《大英百科全书》对“精神病人”定义的新解释:“一再重复做相同的事,却妄想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出现”。

哈佛教授雷蒙的调研半个世纪的追踪调查发现:成就最大的20%与最小的20%两者之间最明显的差距不是智力的高低,而是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同!

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指标一般有六个:学习专注力、学习成就感、自信心、思维灵活度、独立性和反思力。

合理的要求叫做锻炼,不合理的要求叫做磨炼。

你感觉不舒服的时候,就是成长的时候。

最可怕的不是别人比你牛,而是比你牛的人还比你努力。

成长是主观世界遇到客观世界之间的一条沟,你掉进去了,叫作挫折,你爬出来了,叫作成长。

每隔10年,原来的“世界500强企业”便有1/3消失,因为没有学习成长,应变能力差;美国高科技公司寿命超过5年的只有约10%。从国内情况看:企业经营环境比10年前复杂2.5倍;企业竞争比10年前增加3.3倍;企业平均寿命是10年前的20%;企业的平均利润逐年递减10%;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2.9年,每3年100家企业有68家死亡。

今天美国的趋势:美国企业每年用于员工培训的总费用超过1000亿美元,500强企业员工平均一年100个小时的培训;摩托罗拉公司每年投资10亿美元用于员工培训,安达信公司7%的营业收入作为培训投资;西门子有15万多人在接受各种不同内容的培训,公司拥有11个综合培训中心,700名专业教师,在18个国家设有约40个培训中心,形成庞大的企业教育系统;IBM每年投入于内部员工培训的费用多达20亿美元以上;通用电器员工每年不低于20天的培训。

与其等待与能力匹配的机会,不如培养与机会匹配的能力:机会来时,准备好了才是机会,否则是别人的机会,是你的后悔。准备好了,本来不是你的机会也会被你拿到。

每一份私下的努力,都会有倍增的回报,并在公众面前被表扬出来。

拒绝学习,就是拒绝成长。家长不学习,会被孩子看不起并且和孩子有代沟。夫妻一方不学习,就会有隔阂。一个人不学习,就会与社会脱节,跟不上时代步伐,人活在21世纪,思想在20世纪。

只有学习,才有创新力;只有了创新力,才有竞争力。竞争力取决于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取决于学习能力。从个人的发展看:缺少保障,没有终身岗位;未来无法预测;渴望成功;巨大的生存与发展压力。

胡适:人与人的区别在于八小时之外如何运用。有时间的人不能成功,挤时间的人才能成功。八小时之内决定现在,八小时之外决定未来。人要有二亩地,白天是果腹的,晚上是耕种未来的。有什么样的想法,过什么样的生活。有学习才有选择权。没有知识,要有常识;没有常识,走进教室。不是社会发展太快,是我们思维反应太慢;为什么我们思维太慢,是我们没有跟上学习。

智慧小故事:普朗克的司机

查理·芒格的故事叫:普朗克的司机——这个故事进入我国后,在流传中被篡改成了爱因斯坦的司机。因为许多中国人不知道谁叫普朗克,但都知道爱因斯坦。普朗克的成就,并不亚于爱因斯坦,他是1918年的诺贝物理奖获得者。

得奖之后,他每天奔波于各个学府及社交场合,演讲他的理论。讲了段时间,给他开车的司机,听得熟烂。就对他说:教授呀,你每次都讲一样的内容,连标点符号都不带改动的。我都听熟了,这样吧,下次到慕尼黑,就让我替你讲吧,你也歇一歇。普朗克说:好啊,你想讲,那就你来好了。

到了慕尼黑,普朗克坐在车里,司机登台,对一群物理学家,洋洋洒洒的大讲一番。讲得跟普朗克一样,非常完整的内容。讲完了,一个教授举手:先生,我请教一个问题……然后问了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听完问题,司机笑了: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这样吧,我让我的司机回答一下……

讲了这个故事后,查理·芒格说: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知识,另一种是表演。

【解析】

许多人,并没有掌握什么知识,而是象普朗克的司机一样,只是学会了表演。但是这种表演,对当事人,并没有任何帮助。糟糕的是,许多人入戏太深,忘记了自己只是个司机,而不是普朗克。

作为搭档认为一个人至少应该具备两个能力:能够清晰认知自己掌握了多少真正的知识;能够辨识那些貌似知识者的表演家。有关第一种能力,巴菲特说:请认清你的能力范围,并待在里边。这个范围有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这个范围的界限在哪里。你必须找出自己的才能在哪里,我几乎可以向你保证,如果你必须在你的能力范围以外碰运气,你的职业生涯将会非常糟糕。

成功开创量子力学,并拿到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马克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

 

2. 学习意愿与效率

学习是如此的重要,因此我们要自觉自愿的学习,要高效快速的学习。

知识不是力量,应用知识才是力量。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和解决问题,在学习理解时要融汇贯通,在应用时要灵活。学习没有什么捷径可走,需要时间,需要积累,需要不断的深化。

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也就是产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拥有财富,并不代表经济独立,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学习意愿就像电脑中的一个文件夹,如果将一个文件夹命名为“没用”,请问:你会在这个文件夹中装什么东西?全是没有用的垃圾。文件夹是这样,我们的人生是不是这样呢?如果一个人是被父母或上级所迫才去学习的,他就会有一个想法,学习这些有什么用?当他有了这个想法的时候,请问这个人在那段时间里面,他会收集什么信息,往这个文件夹里面放呢?你肯定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他一定是注意那些他不满意的东西。然后,他会得出结论他是对的。

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的决心、学习方法和工具,其他的比如基础、综合素质、已有学历、天赋优势、好的老师、生活条件、生活工作环境等也比较重要。决心并不是说有就有的,决心取决于你的态度和动机,决心就是你在遇到问题挫折困难的时候,还能否按照原来的想法坚持学习下去的意愿。学习方法就是方向,就是你打算通过什么方式学习,如何界定轻重缓急。工具能够很好的提高学习的速度和效率,比如思维导图、Word软件、纸质笔记本等。

对于知识的学习,不能只限于知道和理解,还要有悟性、消化吸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汇贯通,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快速及时的想起。对于学习知识,需要把它掰开了,捏烂了,再揉碎了,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实际问题的需要,将其重新组合塑造捏成自己想要的形状,还要体现轻重主次,不同的层面要有不同的高度,并与自己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建立尽可能多的连接,然后在大脑仓库中找一个干净清洁整齐的位置放好,如此能够形成一个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那么这个知识,能够算是你的了,在你需要的时候能够想得起拿得出并排上用场。简单来说就是“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思维导图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否则这个知识还是别人的,在你需要的时候你基本上很难想起,只有当你受到更加强烈和直接的刺激的时候,比如听说有其他人用了一个很简单但高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后,或已经过去很久之后,你才会若有所思的恍然大悟:这个东西我之前学习过,我知道的,其实当时我要是想起来的话,我也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事实上没有如果,这不会产生作用,更不会创造价值,仅此而已。仅仅知道是没有用的,否则就没人实干了。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对于一些事情是知易行难,对于一些事情是知难行易,对于一些事情是知难行难,对于一些事情是知易行易。对于具体的人,具体的事情,究竟是哪一种情况,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结合这个人具体的天赋才干和优势,才能有比较准确的判断。还有就是要知到什么程度,行到什么程度,以及究竟是哪方面的知识,这些和难度判断结论都是非常相关的。

 

3. 怎样学习

“学习之道并不是从别人身上得到答案……学习的出现是在人们愿意在繁复的操作过程中,不断寻找方法自我表现反省或雇用具备‘学习工具’和‘技术’的教练。这些工具或技术是有异于坐享其它人的答案……而是帮助培养个人独立思想能力去找自己的解决方法……”——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作者

究竟学什么?思想观念40%+人际关系40%+专业能力20%=成功:从这个公式里找自己的短板,缺啥补啥,社会需要啥你就学啥,不只是学感兴趣的,而是学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成功的。

向内学习、向外学习、互相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总结中学习,在反省中学习。内部培训,外部培训,技能培训,管理培训,心态培训等。

榜样复制:员工向榜样学习,榜样对员工进行经验分享传授培训;也可学习外部优秀榜样。

动作分解:优秀标杆选取,通过文字量化优秀榜样的动作过程,然后抽象归纳总结整理成系统操作步骤。

一抄二改三研四发:抄就是模仿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和方法,改就是将这些方法改进成适合自己的模式,研就是研究改进,发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发扬,更趋完美。

揪头发:是强调看问题要超越自我,扩大视野和判断力,迫使自己向上思考,帮助团队实现个人成长,带领团队的能力。

照镜子:是员工之间坦诚相见,发挥自己的长处帮助别人。

闻味道:要求管理者能调和团队文化和气场,通过敏锐的嗅觉感知团队微小的气氛变化。

听过了,忘记了;看过了,知道了;实践了,学会了。

微软:团队学习的典范

学习理念:自我批评的学习;信息反馈的学习;交流共享的学习

学习原则: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从数量化信息反馈中学习;以客户信息为依据学习;通过交流共享成果学习。

微软的学习方式:事后共同分析、过程审计、休假会、博览会议、自带食品午餐

微软的学习设计:悬念假设、伙伴交流、过程顾问。

 

4. 读书写书与解密加密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孙中山先生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毛主席:“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黄庭坚:“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伏尔泰:“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

读书与写书的过程是不一样的,读一本300页的书可能就3个小时左右,但是要写这么一本书,即使花上好3个月时间甚至3年也可能很难完成。

写书是一个加密过程,读书是一个解密过程,一个人的人生阅历、综合素质能力和相关的专业能力,是看这本书的解密密码。因此同一个本书,不同的人看了后会有不同的看法、感受和收获。写书就是将自己经历的事情和观点看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内涵是很难被别人全面而完整的解密还原出来的,结果取决于看书人自身的水平。也有人可以在某些方面或者很多方面超越原书自身的内容,那就需要悟性、扩展、想象力和很高的专业水准了。

 

5. 学习与做事灵魂三问: Why, How, What

那么如何进行学习呢?也就是学习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供参考么?其实真正要学习一个知识或技能,犹如写一篇关于这个方面的专业论文,论文通常有三个方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会有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

Why: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或技术?原因是什么?能有什么作用和用处?即学习这个具体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是最重要的根源性问题,如果不明就里,即使学到也可能用处不大,应该做到学以致用。具体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进行很好的表达说明如名人名言、名家观点、经典哲理故事、相关典型案例等,也包括在实际工作中,在人生中所经历的具体事情。通常是为解决问题的需要,或者是大时代背景下,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或是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等。

How:具体怎么做?如何落地执行?有什么相关工具和方法?学习资料?通常会形成一些指导原则,操作实践步骤,禁忌和注意事项,并形成各种制度和标准化作业流程SOP等。

What:相关的概念和定义是什么?相关理论指导和原理是什么?以前是什么情况,现在是什么情况,以后将是什么情况?

相互关系:这三个问题之间,并不是说每次学习只提问和回答一次,也不是每个科目只提问和回答一次,而是不同的知识点甚至不同的细节,不同的维度和角度,都要持续不断的自问自答这三个问题,然后你的思路就很清楚了,可能很多困惑和困难就自然自动的解决了或者就更容易解决了。这些问答之间,相互也会有共同点和不同点,整体上就形成了环环相扣的网格化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了。

 

6. 学习知识三段论

这里将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表达,将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含学以致用的实践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每种分发都各有道理和特色,总体上大同小异,都是从不懂到学会,再到应用实践解决问题并产生力量和价值,获得想要的结果。

最简单的三段论先把书读厚,后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也就是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过程。

开始学习的时候,对于书中的知识并不知道更不理解,随着读书学习的深入,就越是感觉很复杂,很博大精深,需要不断的理解和记忆,不断地做笔记,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折腾,直到最后终于弄懂了,然后再不断的归纳总结,不断的提炼要点,不断的提纲挈领,有感觉豁然开朗,其实很简单啊,几句话几个关键词就能讲清楚。

再把书读厚就是书上原来的内容,再加上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启发,以及对原有知识所做的延伸,内容当然会比之前的更多,然后书就相应的会更厚了。

 

最实用的三段论学到,想到,用到。逻辑很简单,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学到阶段:包括整个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包括知道、记忆、理解(建立连接和融汇贯通),包含时间比较长;

想到阶段:包含时间就比较短,主要起到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使得问题的解决和所学到的知识产生尽可能多的连接,以便于快速高效的解决问题,期间起决定作用的是前面学习的质量以及个人的悟性;

用到阶段:是应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其结果受多方因素影响,比如问题的难度和复杂程度、个人综合能力、团队能力和资源等。

 

最乐观的三段论:知之、好之、乐之。即因为知道,所以喜欢,然后变成了乐趣。

最诗意的三段论

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无知者无畏;

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山中的当局者,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复杂进行时;

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经历百转千回和洗尽铅华的复杂之后的简单和豁达,简单的同时也深刻与睿智 此简单非彼简单,此山非彼山。其实很简单,为什么觉得难,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怎么做而已。

 

最文艺范三段论

来自清代王国维引用三句古词来形容成大学问人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求学与立志之境,此为“知”之大境界;

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坚忍不拔,为“行”之境界;

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功到自然成,为“得”之境界。

 

7. 10000小时黄金定律——天才定律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根据10000小时定理,就算时告别小白,衡量标准只是20%,那么也需要2000个小时,按照每天8小时,每周5天计算,加上节假日,大概需要整整1年时间。一些培训机构宣称,通过他们两三天的学习就能让你从外行变成内行,甚至变成所谓的高手。那得要什么样的天才的老师和天才的学生啊?或者是他们对于内行的标准要求的定义是多么的低啊,再或者是他们所谓的行,是多么具体和细小细节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吧?或者是解决某个问题的一些很具体的操作步骤吧?谈不上是行业吧?知道一些概念,能够说出几个专业的词汇,能够一知半解的讲述一些东西,就算是内行吗?如此的话,让真正的内行情何以堪呢?

任何人在任何领域5年会变成专家,10年变成权威,15年变成世界顶尖。大部分的人都高估自己一年能做到的事情,但是严重低估自己10年能做的事情。

一万个小时是怎么算出来的?格拉德威尔一直致力于把心理学实验、社会学研究,对古典音乐家、冰球运动员的统计调查改造成流畅、好懂的文字。在调查的基础上,他总结出了“一万小时定律”,他的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万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

每天3小时的练习只是个平均数,在实际练习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可能不同。上世纪90年代初,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柏林音乐学院也做过调查,学小提琴的都大约从5岁开始练习,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最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最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30多小时,共1万小时。

为什么是一万个小时?“一万小时法则”的关键在于,一万小时是最底限,而且没有例外之人。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心甘情愿花上一万个小时来打通任督二脉的人,大都不是寻常之辈。

其实一万个小时还有另外一种表述方式,那就是“十年”。早在上世纪9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瑞典科学家赫伯特·西蒙就和埃里克森一起建立了“十年法则”。他们指出:要在任何领域成为大师,一般需要约10年的艰苦努力。不难让人联想到中国的古话“十年磨一剑”、“寒窗十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其实是同样的道理。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只要不是太笨,太不开窍,有这一万个小时的苦练打底,你即使成不了大师、巨匠,至少也会成为本行业的一个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发表评论

你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 为必填字段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