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

 

“我是什么人?这是个哲学问题,可以很简单,可以很复杂。了解别人很难,了解自己也不容易,真正了解自己的人也不多,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快乐的人是活出真实的自己,积极快乐的人是不仅活出真实的自己,也活出最好的自己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所以大家要爱护地球;地球上只有一个我,所以大家也要爱护我。

1. 自我认知概述

1.1 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与作用

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写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经常被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们引用来规劝世人,认识自己真正的价值。苏格拉底哲学也是围绕着这一句话把哲学拉回了人间,让哲学重新关注“人”的问题。了解自己不容易,了解别人就更不容易。在这个浮躁快节奏的时代,时间是多么的奢侈和珍贵。如何快速并准确全面的了解对方,然后快速的做出判断和决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行有不顺,反求诸己”:出自《孟子·离娄上》,即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有了问题,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反躬自省

综观自我概念的心理学研究,个体既可以以主体我(即英语中的I)的身份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此时的我处于观察地位,又以客体我(即英语中的Me)的身份被认识、被改造,此时的我处于被观察地位。可见,每个人都是主体我(主我)和客体我(客我)的统一体。

心理学的根本问题是“人是什么”。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在我们的经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自我,就是自我意识。这里所说自己的一切指我们的躯体,我们的生理与心理活动。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地说,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对自身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就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

自我认知经历着躯体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的体重、身高、身材、容貌等体像和性别方面的认识,以及对身体的痛苦、饥饿、疲倦等感觉,然后作自我判断,从而表现出自豪或自卑的情绪

第二阶段是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情绪、气质、性格、道德水平、理想、信念、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表现追求政治上的、事业上、道德上的上进和发挥自己才智的自我体验。

第三阶段是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出自尊或自卑或人品的自我体验

自我认知的作用

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自我引导作用)

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自我概念在引导一致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我胜任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投入及成绩明显优于自我胜任概念消极的学生。有关品德不良学生的研究也证明,学生有关自己名声与品德状况的自我概念直接与其行为的自律特征有关。当学生认为自己名声不佳,被别人认为品德不良时,他们也就放松对行为的自我约束,甚至破罐子破摔。很显然,通过保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对于“学会做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自我解释作用)

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每一种经验对于特定个人的意义也是特定的。不同的人可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经历,但他们对于这种经验的解释却可能很不同。某次考试,学生A和学生B都考95分。学生A平时认为自己能力一般,对这门功课学习有些困难,对于这次考95分感到欣喜,鼓舞他继续努力争取更好成绩。而学生B平时对这门功课很感兴趣,学习也很有信心,一般都取得好成绩,这次考试却由于粗心只考95分,认为是失败和挫折,感到懊恼、沮丧,决心再努力,决不再考这样的成绩。这说明个人的自我满足水平并不简单决定于他获得多大的成功,还决定于他的抱负水平,以及个人如何解释成功对于个人的意义

 

决定着人们的期望(自我期望自我暗示作用)

心理学家伯恩斯1982年指出,儿童对于自己的期望是在自我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其后继的行为也决定于自我概念的性质。自我概念积极的学生,他的自我期望值高。当他取得好成绩时就认为这是意料中的事,好成绩正是他所期望的。自我概念消极的学生,当他取得差成绩时,却认为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假如偶尔考了个好成绩,却觉得喜出望外。反过来,差的成绩又加强了他消极的自我概念,形成恶性循环。消极的自我概念不仅引发了自我期待的消极,而且也决定了人们只能期待外部社会消极的评价与对待,决定了他们对消极的行为后果有着接受的准备,也决定了他们不愿更加努力学习,决定了学习对于他们不再有应有的吸引力,丧失了信心与兴趣。由于自我概念引发与其性质相一致或自我支持性的期望,并使人们倾向于运用可以导致这种期望得以实现的方式行为,因而自我概念具有预言自我实现的作用

 

引导成败归因的作用(自我成败归因作用)

自我归因论认为动机并非个人性格,动机只是介于刺激事件与个人处理该事件所表现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而已。每当个人处理过一桩刺激事件之后,个人将根据自己所体会到的成败经验,并参照自己所了解的一切,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提出六方面的归因解释,这就是:

(1)能力——根据自己的评价,个人应付此项工作是否有足够的能力。

(2)努力——一个人反省此次工作是否尽了最大努力。

(3)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对此次工作感到困难还是容易。

(4)运气——一个人自认为此次工作成败是否与运气好坏有关。

(5)身心状况——凭个人感觉工作当时的心情及身体健康状况。

(6)别人反应——在工作当时及以后别人对自己工作表现的态度。

这六项因素中,(1)、(2)、(5)三项属于内在因素,(3)、(4)、(6)三项属于外在因素对工作成败的归因取向,将影响个人以后再从事类似工作时动机的高低。一个人具有积极的自我概念,相信自己的努力,将成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归因于自己的细心或疏忽,自需承担责任,从主观上找原因,凡事决定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形成积极的制控信念,可以提高人的自我实现的能力。

 

1.2 人生灵魂三问

人生与做人灵魂三问: Who, What, How

Who:我是谁?我能做什么?目前我具有什么条件和能力?也就是说自己的目标要尽量符合实际一样,不要太好高骛远,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What:我想要什么?就是我的目标、梦想是什么?我对自己有什么要求?我怎样衡量自己的人生是否成功,标准是什么?又分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等,也可以有不同方面的目标如事业方面、生活方面、健康方面、学习成长方面、父母孩子方面、休闲娱乐方面等。

How:怎么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通过什么方法、工具、步骤?需要什么条件?要求理清思路,坚定执行。

相互关系:很明显,不同的人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人生中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回答也会不同。对于同一个人来说,不同的年龄阶段意味着不同程度的人生阅历和心境修为,所面对的问题和环境都不一样,回答也会不同。这些都是哲学问题,学问太大,水太深,在此点到为止,仅作抛砖引玉吧。

 

1.3 自我认知简介

人类对于自我的认知具有基本上和人类生存本身相同的历史,其中包括一些比较规律性和经验性的学说和方法,比如生辰属相,星座,血型,五行性格学说,颜色性格学说,九型人格,MBTI等。

五行性格学说:五行相生相克。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性格测定的简史

基于希腊气质类型的第一阶段

最早在数世纪以前由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记录的性格气质类型底描述,其术语与列奈调查表里的对应如下:

粘液质=中立型;忧郁型=分析性

多血质=关系型;胆汁质=果断型

这四种希腊气质类型成许多优秀的性格调查表的理论基础,如英国的精神学家汉斯。爱森克的收到严格的因素分析的外向性-内向性标准。其他基于希腊气质类型而建立的性格调查表包括约翰·吉尔的个人轮廓体系,这是近来由帕福麦克斯国际联合系统所创立的,他们把这四个希腊术语改为一个缩略语DISC:DOMINANCE支配、INFLUENCE影响、STEADINESS稳定和COMPLIANCE顺从。帕福麦克斯的DISC被广泛应用于许多西方组织以促进个人发展和加强团队建设。其他对这四个希腊术语的改编产生了许多术语如:戴维·迈里尔的驱动型、表达型、亲切形、个分析型以及温妮·里克森的卡式性格目录。其他一些用这四种希腊气质类型来有效地说明性格测定的实践者有滴姆·拉哈耶的气质分析和拉那。贝特曼的性格类型。

 

基于五大因素模式的第二阶段

性格调查员所遇到的最难的问题之一是现代行为科学家在关于如何描述性格问题上自古以来就缺乏一直的观点。早期调查员的工作如高登·奥波特,于19世纪30年代的瑞蒙德·卡特尔于50年代对性格尺度有了更好的理解。卡特尔的工作产生了16性格因素,这些因素被认为能够充分说明一个人的全部行为。不过对于包含人类性格的基本尺度和因素的确切目标没有一致意见。在过去的十年里在性格调查领域里取得了突破,这导致许多性格调查员一致认为对于性格分析有五个主要因素或尺度。这五个因素是:

外向型或热烈型:例如健谈、自信等特点

同意或高兴:例如亲切、信任等特点

良心:例如团体、周到等特点

情绪稳定:例如镇定、自信等特点

对新体验的接受:例如创意、想象等特点

基于这五个因素建立了许多性格调查表如对刘易斯·高登伯格的五点特征、霍根的性格目录和科斯塔于迈克雷的最新性格调查表。

 

2. 自我认知内容

2.1  自尊自信与自卑自负

自尊

自尊即自己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同时也希望别人尊重自己,不容许别人侮辱和歧视的心理状态。 一个没有自尊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但过度的自尊,则使我们越发敏感,作茧自缚,最终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只要不气馁,不灰心,不放弃,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尊重自己,就会感受自尊的快乐。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不恰当、不合适的行为不知道惭愧,不感到难为情,那就是不知羞耻,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有自尊。

如何做到自尊?

自己突出的优势和长处

培养个人的自尊,应当懂得把个人得自尊上升为集体,国家的自尊

自重,自爱,不卑不亢

 

如何获得别人的尊重?

维护人格,不损国格。

发展自我,赢得尊重。

尊重他人,赢得自尊。

 

如何尊重别人?

尽量不做对方反感的事,但必须基于你自己的原则。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最好是出自于自己内心。

倾听,理解,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自信

日本首富孙正义说:“起初所拥有的只是梦想和毫无根据的自信而已,但一切就从这里开始。”孙正义当初只有两个员工,大病刚好却豪言要成为世界首富!正是他那份毫无根据的自信和格局,让他成了全日本最富有甚至全亚洲最富有的人!提升自信的两个方法“我做到就有自信了”和要有足够的资讯量。如果你读过一百个“跟你类似状况的人现在都成功了,变成了亿万富翁”的故事,你的自信心肯定会增强。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

积极意味着一种态度,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认可、肯定、接受和支持的态度;

感受则包含着自己对自己的情绪、感觉、认识和评价。

自信是外部行为表现和内在心理感受的有机统一体

自信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和发展的结果。

自信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任何人都有自己感觉不自信的方面。

自信是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的。

 

自信三要素:

1.自我形象:适宜有品位的服饰可以增强人的自信心;

2.自我肯定:自我肯定及自我激励是增强自信的好办法;

3.自我期许:自己给自己设定合适的目标,通过达成目标,形成激励。

不要过度自信,要适度自信。相信就有,不相信就没有

 

自信的行为表现:

挑前面的位子坐

训练正视别人

把走路的速度加快25%

训练当众发言

训练咧嘴大笑

利用自我暗示

利用自信培养自信

做自己能做之事

 

自卑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即个人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一种自我贬低,一种对自己的不信任,一种自己对自己的消极心态

自卑和自负是消极的自我心象,是自尊和自信的对立面。

自卑者不喜欢自己、不接纳自己,看不起自己。

自卑者常常把自己钉在“不可能”的范围内,致使自己的才能得不到极限的开发。

自卑者常常怀疑自己的目标和能力,使自己走上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自卑者的心态、举止也常常表现出消极、灰暗。

 

自负

自负的人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所表现的多是夸张的自己,或是自己幻想中的角色

自我夸张和炫耀

对批评很敏感

有责怪别人的倾向

害怕竞争

容易受暗示

避世、害羞、胆怯

神经质地追求完美

喜欢批评别人

 

2.2 意志力

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意志力最好在所选择的方向适合自身优势、性格、价值观和天赋潜能的前提之下

意志力,才是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区别。——Vince Lombardi(文斯·隆巴迪,美国传奇橄榄球教练)

所谓意志力,就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欲望的能力。凯利·麦格尼格尔《自控力》

意志力,Will Power,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标的品质。它是决定达到某种目标而产生的心理力量和能量,而且根据能量的大小,可以判断出一个人的意志力是薄弱,还是强大;是发展良好,还是存在障碍。

意志力是指所有进行自我引导的精神力量本身,是人格中的重要组成因素。正是这种精神力量引导着我们思想和行为的方方面面,并且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弗洛伊德认为:如果我们不能成为一个思维、情感、意志的统一体,我们的内在将四分五裂,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我们的人生将被困在生命的小角落里

早在2400多年前孟子就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意志力的重要性。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梦想,挫折和磨难是不可避免的,开挂的人生从来都不仅仅只是因为幸运而已。要想达到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除了要有执着的理想、饱满的激情和清晰的目标,更需要坚强的意志力和勇往直前的勇气,否则一切都将只是空想。事实上任何领域的杰出人物,无论体育界、科学界、艺术界、文学界、商界、影视界等等,没有一个成功者不是有着强大的意志力和严格的自律作为支撑的。

Courage is not the absence of fear, butrather the judgment that something else is more important.

勇敢并不是心无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依旧向前

每次想到这句话,我的内心就充满了力量。每次当我听到Mariah Carey的经典名曲《Hero》,我内心就充满着共鸣和勇气。正所谓言为心声,性格决定命运。

成长型思维VS固定型思维实验

斯坦福大学资深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非常痴迷于对“失败”的研究。有些人好像生来就是 winner,做什么事都很顺利、很成功;而另外一些人则一直很无助,很无力,好像这辈子注定是个loser。

1978年,Dweck和同事们开始观察和研究孩子的行为,并企图从两组不同的孩子中找到他们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个问题的答案。

她给小朋友出了不同难度的智力拼图,并记录了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的话语。很快地,那些无助的小朋友便开始责备自己,其中一个说道:“我觉得自己越来越迷惑了。”另一个则为自己辩解道:“我的记性一直不好。”但是,智力拼图还是被源源不断地抛给了这些小朋友,而且越变越难。“现在一点也不好玩了。”有些孩子叫嚷道。但是他们的抗议没用,Dweck还是不断地向他们抛出难题。最后,这些孩子终于受不了了,他们坚持说:“我放弃了”,有的甚至沮丧到直接将拼图扔到地上。

但是,真正让Dweck震惊,并由此改变了她的整个职业生涯,是那些成功的小朋友的做法。他们不仅仅能够接受失败,而且还非常喜欢失败。当智力拼图变得越来越难时,他们并没有开始责难自己。他们会舔舔自己的嘴唇,然后说道:“我喜欢接受挑战,题目变得越难,我就应该越努力地尝试。”当拼图变得越来越难,他们并没有抱怨游戏变得不好玩。相反地,他们还会给自己非常积极的心理暗示,说:“差一点点我就能做出来了”,或者“我之前就成功做出来了,我还可以再成功一次。”

Dweck认为,两组孩子们之间的差异在于思维模式,并得出了成长型思维VS固定型思维的结论。表面上看起来的确如此,得出这个结论似乎顺理成章。但更关键的问题在于:为什么他们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 看起来Dweck并没有思考和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而是止步于自己的结论。

 

2.3 独立意识与主见

托尔斯泰:“一个人就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是分子,他的自我评价是分母,分母越大,分数的价值就越小”。

流行的观点不等于正确的观点,正确的观点不等于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观点

要有主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一个没有主见的人,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人,可能今天是你的朋友,明天就因为别人的挑拨把你当做敌人。

优秀的人,往往不为外物所动。这个时代,能够左右个人意志的东西太多。换句话说,他们坚信自己的真理,用自己的方式来评价自己,而无需向外界证明什么。在人生方向的选择上,优秀的人往往追随内心,敢于拒绝他人意见。所有的年轻人都在不同的跑道上、家世、背景、财富、运气,每一个人身上背负的东西不同,要走的路自然也不同。你也不必和他们比较,因为比较,永远只能产生嫉妒和狭隘的心思。真正优秀的人,有着自己的评价体系。他们的勇气和坚定,决定了他们会走一条与普通人截然不同的道路。

做人,不要期望人人都理解你。你做的再好,也不一定人人都喜欢你,你做的再多,不一定人人都说好,一样的嘴,不一样的说法;一样的眼睛,不一样的看法;一样的心,不一样的想法。人,只能做好自我,拥有自信。要明白:鹰,不需鼓掌,也在飞翔;小草,没人心疼,也在成长;深山的野花,没人欣赏,也在芬芳。做事无需人人理解,只需尽心尽力,做人不必刻意讨人喜欢,只需问心无愧。

可以不用太在意别人怎么看你,尤其是对于一些关系并不近也不怎么熟悉的人。但是对于自己亲近的人的一些看法,还是很有必要适当在意,且多多进行沟通交流,一方面可能纠正改正他们眼中的你,另一方面也能发现自己真正的缺点和不足,然后加以改进提高或弥补。不要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在生活中应当学会自主,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否则不但不能让大家满意,还会使自己无所适从。

智慧小故事:父子骑驴

父子俩进城赶集。天气很热。父亲骑驴,儿子牵着驴走。

一位过路人看见这爷俩儿,便说:“这个当父亲的真狠心,自己骑驴子,却让儿子在地上走。”父亲一听这话,赶紧从驴背上下来,让儿子骑驴,他牵着驴走。

没走多远,一位过路人又说:“这个当儿子的真不孝顺,老爹年纪大了,不让老爹骑驴,自己却优哉地骑着驴,让老爹跟着小跑。”儿子一听此言,心中惭愧,连忙让父亲上驴,父子二人共同骑驴往前走。

走了不远,一个老太婆见了父子俩共骑一头驴,便说:“这爷俩的心真够狠的,那么一头瘦驴,怎么能禁得住两个人的重量呢?可怜的驴呀!”父子二人一听也是,又双双下得驴背来,谁也不骑了,干脆走路,驴子也乐得轻松。

走了没几步,又碰到一个老头,指着他们爷俩儿说:“这爷俩都够蠢的,放着驴子不骑,却愿意走路。”父子二人一听此言,呆在路上,他们已经不知应该怎样对待自己及驴了。

人言可畏,人言真值得那么在意吗?

 

3. 自我认知实践方法与技巧

3.1 自我认知三阶段

 

3.2 镜子原理

镜子原理可以理解为一致性原理,即镜子里面的和镜子外面的事物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人生就像种庄稼,你播种什么便会收获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苹果树上结苹果,梅花树上开梅花。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给予她什么,她就会回馈你什么。

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内外一致。

存乎中形于外,相由心生;内圣外王,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内外知行言行之间本就有很紧密的逻辑和潜意识关系。任何的内在想法和观点,都会通过一定的具体的现象和行为表现出来;仅有内,没有外,这样的内是价值不大近乎没有的。我们不应无中生有、不应想当然的去认为别人怎样,否则就有诛心的嫌疑。

自己眼中的别人和别人眼中的自己。自己眼中的别人,也许更加接近真实的照出和表现了自己,你是怎样的人,你就会认为别人也是怎样的人,这是一种惯性本性和潜意识,尤其是当别人在某些方面某些时候表现出自己很熟悉很了解某些迹象的时候,就会更加笃定这种判断和看法。大多数人如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此,只有少数有修炼的人例外。别人眼中的自己,也是你真实自己的一部分,也是相对真实的照出和表现了自己,不一定真实和正确,但很可能真实和正确,甚至连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也可能完全错的。别人眼中的自己,多数情况是比较具体的某一方面,通常不会全面和完整,但若干个方面拼凑起来,就能够很好很立体的体现自己。

了解判断一个人,高于真实的那个人不好,低于真实的那个人也不好,恰好等于真实的那个人是最好。但很难,很不容易做到。什么时候能够体现对一个人判断正确与否的价值呢?最典型的莫过于战争和商业竞争过程中,彼此对于对方情况情报的了解,对于对方主帅性格、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决策模式等的了解,并以此来判断对方未来下一步的意图和目的,来判断对方某些情报的真假,然后决定自己的下一步行动。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可能就在彼此主帅的一念之间,或者某一个判断的对错。

你眼中的别人,其实就是真实的你的一种映射,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如此。因此不要把对方想象得太坏太差劲,那样也不利于你与别人的沟通交流。

智慧小故事:苏轼眼中的佛印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苏轼自以为挖苦了佛印,却不料境界不如,折损了自己。

 

3.3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水准

看他是封闭性思维开始开放性思维:通过一些习惯性用语、态度、身体语言、表情等来判断。

是否能够将基本原理和步骤,用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且思路清晰、逻辑清楚。

对方说话是否体现聚焦专注专一,眼神是游离还是聚焦自信,是否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

是否能够从普世的人性的共性的角度阐述,能够让外行都听得懂并感知感觉到。

发表评论

你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 为必填字段

提交评论